好好学习:个人知识管理精进指南
看这本书,是对“个人知识管理”比较感兴趣。自己也看了不少的书,但一直以来都有两个问题:1.知识之间散乱地存在大脑中;2.时间久了就忘记了。于是我强制性地规定自己写读书笔记,情况有所好转,但终归还谈不上“管理”。之前从别处也听过“知识管理”这个词,但不知道指的究竟是什么,所以就买了这本书读了。这本书的作者--成甲,在“得到”APP上开设了“成甲说书”这个栏目,有一定的知名度,其有过一年读100本书的高强度阅读经历。
全书共分为了5章,第1章 主要讲了什么是临界知识、什么是知识管理。
知识,在本书中,是指那些能够改变你行动的信息。临界知识,就是能够更广泛、更普遍地指导我们行动的重要而基本的规律。知识管理,就是通过对外部信息进行加工,提高我们改变认知或者行动的速度。其核心是通过管理知识提升我们的认知深度,进而改变我们的行为模式。
简单来说,就是各个学科的学习,要注重学习底层的原理和基础,而不仅仅是学习技巧和方法。就好像摄影,要对美学有更深刻的理解,而不是仅学会如何使用相机。作者很推崇查理·芒格的《穷查理宝典》这本书,这本书所说的“临界知识”,基本等同于查理·芒格所说的“普世智慧”。
如果我们的学习是在不断掌握应对具体工作场景和问题的方法,就是在努力提升 技术效率,在这种模式下,我们遇到的每个新问题都需要学习新知识。
这就是说,如果学习表层,那么要学习的东西太多。拿技术领域来说,就是如果总是在学习各个框架的使用(比如“百花齐放”的web前端框架React、Angular、VUE),而不是学习语言、设计模式、操作系统,那么你要不断地去学习时下流行的框架,而且当框架本身存在BUG或者问题时,自己还难以解决。
第2章 讲了如何获取临界知识,也就是学习方法
记住新知识的更好办法就是和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放慢读书的速度,要进行回味和联系
这里作者拿自己举例,过去有几年每年读100本书,平均不到4天一本,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属于“低水平勤奋”。这个观点我在至少两本书中看过:《如何阅读一本书》,作者说“一个读得很广泛却读不精的人,与其值得赞美,不如值得同情。仔细地阅读一本书,而不是浮面地阅读大量的书,就是一个好读者能达到的理想境界了”。《人的全景》一书中,作者池宇峰也说过:“每个学科最经典最权威的两到三本书,反复看就够了,其他的书都是在这些书上做拓展”。在这一点,有点像科学原理和技术应用的关系。
在学习时,要有以慢为快的心态,把慢功夫用在真问题上,比如学习掌握临界知识
作者提到,其实不需要把每本书都从头到尾读完,大部分书,只要读最核心的章节就可以了。我有时候也想这么做,但是想着买都买了,还是读完吧,不过不感兴趣的内容,读得很快就是了。
关于学习的方法,主要是3点:1.时常反思,或者叫“对标管理”,作者举了富兰克林的例子,将对自己的要求每一条都列下来,然后有事没事就看看,看做到了哪些,没做到哪些;2.以教为学,或者说教学相长,检验自己是否真正领悟,就看自己能不能给别人也说清楚;3.刻意练习,这个市面上已经有很多讲述,简单来说,就是避免低级重复,刻意常识稍微超出自己能力范围的东西。就技术学习而言,就是不要反复做业务系统,也要做做底层和框架。
作者还提到了写日记,通过日记来反省。因为写日记容易流于形式,并陷入到记流水账,所以我觉得还是当有重要事情发生时,或者做了重要决定时,再将当时的想法记录起来,便于日后复盘和回顾。
第3章主要讲如何获取临界知识,但感觉没有太多新意,还是在强调如何掌握事物的底层原理和相互关系等。
第4章有点凑字数的嫌疑,将很多常见的思考方法(作者将其定义为“临界知识”)罗列出来,分章节进行了讲述。比如复利、概率与决策树、黄金思维圈(先问why、再想how、最后what):做一个工作,先想清楚这个工作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为什么要完成这个工作,完成这个工作的关键是什么,突破口是什么,然后再着手去做;系统化思考:思考关系而非事物和表象(几本重要的书籍《第五项修炼》、《系统之美》、《系统思考》);二八法则、安全空间等。
作者读了很多的书,这本书有种各种书的思想拼凑组合,然后加上作者的理解进行黏合的感觉。
感谢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