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阳的博客

首页 读书 技术 店铺 关于
张子阳的博客 首页 读书 技术 关于

局外人

2021-04-11 张子阳 推荐:

这本书是加缪的代表作,薄薄的一本小书,不到200页,大约三四个小时就可以读完。加缪是“荒诞哲学”的代表人物,他的另外两本有名的作品是《鼠疫》和《西西弗神话》。这本书同样讲了一个有点荒诞的故事:主人公默尔索是一个公司的职员,对生活各方面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一次无意的杀人让他上了法庭,最终被判斩首示众,但这一重刑却不完全是针对他杀人的罪行,而是针对他“在母亲葬礼上没有哭”这一行为。默尔索本来也有机会按照律师的建议进行辩解,然而他始终是怎么想的就怎么说,拒绝掩饰自己的感觉。总有人想让他承认,让他为自己的罪行悔恨。他的回应却是,与其说感到悔恨,不如说是觉得厌烦。

用加缪自己的话来说:《局外人》讲述的是一个毫无英雄主义的自命不凡、只是愿意为真实付死的男人的故事。

我们社会有一些潜规则,或者是约定俗成、不言自明的社会规范或者道德准则,比如说“在母亲的葬礼上应当哭泣”。而这些规则究竟是个人的事,还是社会的事?初次读这本书的时候,对主人公的冷漠有点吃惊,他对身边的所有事情都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就好像是用上帝视角在看别人的事情。后面才理解主人公默尔索只是遵从自己的感受而已。

送葬的那天,母亲的朋友贝莱兹问我:“她年纪很大了吗?” 我回答:“还好。”因为我也不知道她到底多少岁。然后,他就不说话了。

养老院的院长问我:“殡仪馆的人来了有一会儿了,我要让他们来盖棺。您想最后再看一眼您的母亲吗?”我说不。

送葬的第二天,我跟情人玛丽,游泳、看电影,然后她跟我回到我的住所。

这些为后来人们批判他做了铺垫,因为“他在母亲的葬礼上没有哭泣;在下葬的第二天,就和情人欢娱,还看了喜剧电影”。我们总是讲“活在当下”,而母亲去世已经是过去的事情了,既已无法改变,那过好现在难道不对么?或者说,就算心里难过,也一定要表现出很伤心的样子么?这个应当完全取决于个人。

他想在巴黎设立一个办公室,直接在当地和一些大公司做生意,他想知道我是不是能过去工作。这样我就能在巴黎工作,一年中还能出去旅行一下。“您还年轻,我感觉这样的生活您会喜欢的。”我说是的,但说到底,我其实怎么都行。于是他又问我是不是有兴趣换一种生活方式。我回答说,我们从来不能改变生活,无论如何,生活都是一样的,我在这儿的生活也不会令我不高兴。他看起来不满意,说我答非所问,没有野心抱负,这对做买卖来说是个灾难。于是我就回去工作了。我也不想使他不高兴,不过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改变我的生活。仔细想想,我并不算不快乐。我做学生的时候,也有过不少类似的野心。但是当我不得不辍学的时候,我很快就明白了,这一切事实上都不重要。

反映默尔索冷漠、置身事外的一段,老板提供了了工作升迁的机会,但他表现的不感兴趣。

晚上,玛丽来找我,问我愿不愿意跟她结婚。我说我怎么都行,如果她想的话,我们可以这么做。于是她想知道我爱不爱她。我像上次说过的那样回答她,我觉得这种话毫无意义,不过,很有可能我的确不爱她。“那为什么要娶我呢?”她问我。我跟她解释说这无关紧要,如果她想的话,我们可以结婚。再说,是她要跟我结婚的,我只是说可以。她说结婚是件严肃的事情。我反驳:“不是。”她沉默了一阵,一声不吭地望着我,然后她说话了,说她只是想知道,如果是另一个女人向我求婚,我和那个女人的关系就像和她一样,我会不会接受。我说:“当然。”于是她自问是不是爱我,在这一点上,我呢,我也无从得知。

怀疑真实世界有这样无所谓的人么?连对婚姻都报以无所谓的态度。

他猜想,妈妈死后,我应该是相当痛苦的,我没说话。这时,他带着一点尴尬,语速很快地对我说,他知道这一街区的人对我很有看法,因为我把母亲送进了养老院,但是他了解我,他知道我很爱妈妈。我回答说我至今才知道人们在这方面对我有看法,可我不理解为什么,因为我觉得把母亲送进养老院是一件很自然的事情,毕竟我雇不起人照顾她。“另外,”我补充说,“很久以来她跟我也没话说,她一个人待着闷得慌。”“是啊,”他说,“在养老院里,她至少还有伴儿。”

这部分说明了世人对他的一些偏见,从这里也可以看出默尔索其实是爱妈妈的,把她送入养老院有着他自己的理由。

蒙蒙胧眬间,那刺眼的刀锋一直正对着我。滚烫的刀尖啃噬着我的睫毛,挖凿着我痛苦的眼睛。就是这时候,一切都摇晃起来。大海呼出一口沉闷而炽热的气息。我感觉天门洞开,烈火如雨,倾泻而下。我全身紧绷着,手紧紧握住手枪。扳机扣动了,我摸着光滑的枪柄,猛地一按,就那一刻,一声干巴巴的巨响震耳欲聋,切都开始了。我甩了甩汗水和阳光。我知道我打破了这一天的平衡,打破了海滩上不寻常的宁静,而在这宁静的海滩上,我曾是幸福的。于是,我又对准那具已经了无生气的肉体开了四枪,子弹打进去,也看不出什么来。

这段是默尔索开枪杀人时的描写,生理上的不适和心理的倍感压力让他扣动扳机开了第一枪。接着开的四枪,是对宁静被打破的不满和发泄。

我跟他解释说我有一种天性,就是肉体上的需要常常使我的感情混乱。安葬妈妈的那天,我太累了,也非常困,以至于我根本没有意识到周遭发生的事情。我能肯定的是,我更希望妈妈没有死。

这是默尔索第一次见律师时的场景,可以看出其悲剧的必然:当生理不适时,感情就会混乱。

我被捕的那一天,他们先是把我关在了一间已经有好几个囚犯的牢房里,其中大部分是阿拉伯人。他们看到我的时候都笑了,然后问我犯了什么事。我说我杀了一个阿拉伯人,他们就都不说话了。

看到这段的时候我笑了,全书为数不多的笑点。再一次反应出默尔索的性格:有什么说什么,没有什么掩饰,从不演戏。

在我被监禁的头些天里,其实对我来说最艰难的事,就是我还有自由人的念头。比如说,我还想去海滩,朝大海走去。我想象着最先冲到我脚底板下的海浪的声音,想象着纵身跳入水里,以及我所感受到的解脱,这时候我才突然感觉到牢房的四面墙壁是多么靠近。但这只持续了几个月,接着,我就只有囚徒的想法了。我等待每天在院子里的放风或者我律师的到访,其余的时间,我也安排得很好。我常常想如果让我住在一棵枯树干里,除了抬头看看头顶天空的流云,无所事事,我也会习惯的。我会等待着鸟儿飞过或者白云相会,就像我在这里等着我律师的奇怪领带,或者就像在另一个世界,我耐心地等到礼拜六,抱紧玛丽的身体一样。不过,仔细想来,我并不在一根枯树干里。还有比我更不幸的人--这其实也是妈妈的一个想法,她生前总说,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

这是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到头来,人什么都能习惯。就比如失恋,以为自己会痛苦不堪,实际上可能几个月就走出来了。

一个人离开捷克的农村,去外面打拼。二十五年之后,他发了财,带着老婆和一个孩子回来了。他的母亲和他的妹妹在家乡的村庄开了一个旅店,为了让他们吃一惊,他把他的老婆和孩子安放在另一个地方,自己到了他母亲的旅店里,他进去的时候,她没认出他来。他想开个玩笑,就想着要一个房间,还露了财。夜里,他母亲和他妹妹用大锤把他打死,并且偷了他的钱,把尸体扔进河里。第二天早晨,他妻子来了,无意中说了旅客的姓名身份。母亲上吊了,妹妹投了井。这段故事我读了上千遍:一方面,这件事听上去不可思议;另一方面,却又很自然。无论如何,我觉得那个旅客有点自作自受,人永远也不该演戏。

人永远也不该演戏。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局外人》这本书就是描写了一个永远也不演戏的人吧。所以才会被评论为生活的英雄。

在法庭上,养老院院长对法庭庭长回答说他对我在下葬那天所表现出的冷静感到惊讶。庭长又问他,在他看来,这种冷静代表着什么。于是院长看了看他的鞋尖,说我不想看一看妈妈,我一次都没有哭,下葬后立刻就走了没有在她坟前默哀。还有一件令他惊讶的事情就是:殡仪馆的人告诉他,我不知道妈妈的年龄。

我的律师已经快没耐心了,大声喊道:“说到底,他到底是被控埋葬了他母亲还是被控杀人了?”检察官又站了起来,披上他的法袍,义正词严地说,需要有可敬的辩护人那样的天真质朴才能不感到这两件事之间有一种深刻的、悲壮的、本质的关联。“是的”,他用力地喊道:“我控告这个人,他怀着一颗杀人犯的心埋葬了位母亲。”

尽管我心里忧虑,但我偶尔也想加入进去说几句,但这种时候,我的律师就会对我说:“您别说话,这对您更有利。”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他们在处理这件案子时,把我撇在了一边。这切都在进展着,而我不能有任何干涉。我的命运被发落,完全不征求我的意见。

在庭审的过程中,检察官煽动着围观群众的情绪,律师代表被告发言,法官做出裁决,而默尔索始终没有发言的机会,深刻表明了默尔索死于社会的精神暴虐这个事实。没有人讨论他的罪行,反而开始审判他的灵魂。

在他看来,一个在精神上杀死母亲的人和一个亲手杀死父亲的人,是要以同样的罪名退出人类社会的。要以法兰西人民的名义在一个广场上将我斩首示众。
在临刑前的夜晚,神父再次探望我。他问我:“您为什么拒绝接待我?”我回答说,我不相信上帝。

在豆瓣上看到的一段有意思的评论,摘录一下:

妈妈的同事在她婆婆的葬礼上哭得异常伤心,所有在场的吊唁者都为之动容,事后人们纷纷夸赞这个儿媳妇孝顺、有良心,婆婆在天之灵应该为有这样的儿媳妇而感到高兴。而妈妈却告诉我,她的同事和婆婆的关系其实非常不好,之所以她哭得那么伤心一方面是由于在那种悲伤的氛围下,感情自然会受到影响,另一方面她希望别人觉得她为婆婆的离世感到特别的难过,会觉得她是个好儿媳,对她的评价自然就都是正面的了。她的目的达到了。

这是我很久以前就听到的一件事情,当时只是觉得妈妈的这位同事竟然如此虚伪。在看过《局外人》之后,此人和默而索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而这两者的结局无疑都带着嘲讽,对这个所谓富有人情味的社会的嘲讽。

感谢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