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阳的博客

首页 读书 技术 店铺 关于
张子阳的博客 首页 读书 技术 关于

为何爱会伤人

2021-04-17 张子阳 推荐:

最近在“得到”APP上听专栏:《武志红的心理学课》,觉得相当不错,既通俗易懂,又比较贴近生活。就在豆瓣上搜了下武志红,想看看他有什么著作。然后发现他写有十几本书,最早也最有名的一本,是《为何家会伤人》。这本书我很早就看见过,但没有读过,当时并不时很有兴趣。他的另一本《巨婴国》,在几年前出版后被禁售,引发了我的兴趣,还特意去找了电子书读了下,只是那时候没有留意作者是谁。

以前我不觉得爱是需要学习的,好像爱的能力每个人天生就有。最近我发现可能并不是这样的。所以我就想了解到底什么是爱,以及如何去爱,进一步讲,就是如何更好地处理两性关系,以及和他人、和自己内心的关系。所以,就买了这本《为何爱会伤人》。实际上,我不只买了这本书,而是买了一系列书,包括《爱的五种语言》、《爱的艺术》、《爱的五种能力》、《爱的沟通》、《幸福的婚姻》等五六本,待我读完再和大家分享。

这本书的内容比较零散,结构性不强,很多章节可以说是自成一体,单独拿起来翻看也并无不可,作者可能是把博客文章集结成册了。大体上来说,还是可以将本书粗略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讲了关于爱情的很多常识,基本每篇文章讲了一个关于爱情的概念,比如迷恋、一见钟情、七年之痒等,可以提升对爱情的认知。作者将很多人对当前爱情关系的渴求,归因为童年时代与父母的关系,将爱情关系视为童年时关系的一种轮回和再现;另一部分则是实际的例子,因为作者作为心理治疗师,接触了很多案例,所以通过大量生活中的案例来讲解其中的爱情心理学。

下面是一些摘录:

克林顿对女人的趣味是很狭窄的,他不过就是在“希拉里”和“莱温斯基”之间不断摆动而已。

希拉里是女强人,克林顿的妈妈芭芭拉也是女强人,所以克林顿找希拉里一类的女人,是在不断重复构建他与妈妈的关系;莱温斯基是“傻女孩”,找“傻女孩”是对女强人——妻子与妈妈的背叛。可以说,克林顿是一次又一次想逃离妻子与妈妈的世界。

为什么找希拉里?为什么找莱温斯基?

恋爱的感觉,无非是两句话:重温童年的美好,修正童年的错误。恋爱关系是我们童年时与父母及其他重要亲人的关系模式的再现。也就是说,对于所有人而言,恋爱都是童年关系的一次轮回。

克林顿找希拉里,就是重温女强人——妈妈芭芭拉带给自己的美好。她们都会尽心尽力地照顾克林顿。有这样一个说法,希拉里就是克林顿的军师兼CEO,她不仅出了很多主意,还帮克林顿做了无数事情。有这样一个老婆,很得力。但女强人控制欲太强,相处得久了,会有窒息感。于是,克林顿想逃离。

像莱温斯基这样的“傻女孩”会带给克林顿不同的美好感。她会崇拜他,将他视为世界上最伟大的男人。然而,“傻女孩”也会带给一个男人痛苦,她会过度依赖他,而且太傻的话,会显得很没意思。

恋爱的时候,可能会听到异性对自己说,你什么都好,但是我对你没感觉。所谓的没感觉,按本书的理论,是不是我们既不能使对方重温童年的美好,又不像是修正童年的错误呢?

如果一个人没有从现实的异性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爱,他内心中的理想异性对他而言就尤其重要,而且这个理想异性,与他的异性父母的差异也非常大。

这种差异,就是迷恋的根源。理想异性与现实异性父母的差异越大,就越容易沉溺于迷恋中。譬如,一个男孩,如果他的妈妈对他的爱有巨大缺失,那么这个男孩就会在心目中勾勒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勾勒出这个假想的妈妈后,他会幻想如果有这样一个妈妈,他就会好受多了。此后,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个理想妈妈的假想,就会幻化为他对理想女性的渴求。

一旦遇到符合心目中的理想女性形象的女子,他的迷恋就会被强烈地激发出来。但问题是,他迷恋的,仍然是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女性。按照心理学的说法,他是将心目中的理想女性的模式,投射到那个女子的身上,他迷恋的只是那个女子身上的幻象。并且,他看到的,也就只有那个被他严重理想化的幻象,而看不到他的迷恋对象的真实存在。

这段解释了为什么会狂热的迷恋一个人,有时候,迷恋的只是自己严重理想化的幻想,而不是这个对象的真实存在。这种迷恋,不是真爱。

童年习惯了快乐的人,以后不断重复快乐;童年习惯了忧郁的人,以后不断重复忧郁;童年习惯了痛苦的人,以后不断重复痛苦。所以,当你看到一个坠入深渊的人时,不要以为,他只是一个受害者,相反,他可能正在享受着这个深渊。甚至,这个深渊,还是他自己制造的。

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快乐和幸福,并且一定有相应的人生哲学;但潜意识上,我们都在追求自己所习惯的情绪或情感,这是致命的诱惑。

我们总是在受童年的影响。

我们大多数人的人生,就是不断地重复同样的事情。如果你得到了幸福,你就重复幸福;如果你学会了信任,你就重复信任。相反,如果你得到了痛苦,你就重复痛苦;如果你学会了敌视,你就重复敌视。很多心理学家认为,这种强迫性重复,就是所谓的命运。

重复是因为我们惧怕丧失预见力。强迫性重复无处不在,就好像是,我们只习惯拥有过的生活,如果现在的生活变得与过去不一样了,我们就得做点什么事情,把现在弄得和过去一个样。

无论好的强迫性重复还是糟糕的强迫性重复,改变起来都不是很容易的事情。所以,你会看到,一些坚信会赢得别人爱与支持的人,哪怕被拒绝100次,仍然会若无其事地与你交往。相反,另外一个人,你对他好了99次,但只有一次疏忽,就被他抓住,并被当作你不爱他、不支持他的证据了。

你现在的恋爱关系,和上一场恋爱是否又很多的相似之处?很多其实是你的潜意识和行为模式造就的。

我们为什么会痴爱一个人?一个重要原因是,我们将对方看成了“理想自我”。一个人的“现实自我”和“理想自我”差距越大,就越容易产生迷恋性的痴爱。然而,一个人越迷恋爱人,就越看不见爱人的真实存在,他看见的,其实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也即,他爱的并非是你,而是他自己。

假若他没得到爱人,那么这个幻象就永远不会破灭,于是这个人就会永远爱得忘我。一旦他得到了爱人,他会发现爱人并不是他的“理想自我”,于是,他投射到爱人身上的“理想自我”就被他拿回了。爱人从他的“理想自我”变成了她自己,于是,忘我就变成了“忘你”。

这就是“婚姻是爱情的坟墓”的一个重要原因。

“对朋友越好,对我会更好”,这一点的借鉴意义其实很有限。因为,不管一个人看起来多么在乎他与朋友或同事的关系,这种关系所产生的情感深度,其实远不如情侣关系。于是,一个人在处理与朋友和同事的这类关系时,可以较好地运用理性,会控制自己的情绪。但是,在深度的情侣关系中,没有谁愿意控制自己。所以,我们常看到这样的现象:许多人对配偶和孩子冷漠,对外人亲热。

我们常讲,人应该吃一堑,长一智,但这只是愿望,事实是,具有这种宝贵素质的人总是少数,而多数人的人生总是在同一个地方摔跤,而且摔跤的姿势都一模一样。所以,假若追求你的人,以前的感情生活是一团糟。那么,他和你的前景更大的可能性也是一团糟,而不是突然变得更好。

在感情中一味付出且对恋人没有丝毫要求,有时还隐含着这样的信息:我既然已经做得这么完美,我是问心无愧了,那么我们的关系中再有什么问题,都不是我的责任,而是你的责任了。显然,这种信息中透露这样的含义:我是好人,而你是坏蛋。这是一味付出者的潜意识深处的信息。因为这一点,这种绝对的好人,势必会找一个明显的“坏蛋”。

例如,一个女子找了个酒鬼,她痛不欲生,求他去做心理治疗,他成功地戒酒了。随后,他们莫名其妙地离婚了,而她随即又找了一个酒鬼男人。这样她就又可以玩这种归咎的游戏:“我做得这么好,而你这么糟糕,你还有什么好指责我的?”

自省能力是最重要的人格特质。如果有人让我就“该找什么样的恋人”这一点提建议,那么我要提的第一条建议是,一定要找一个有自省能力的人。如果一个人缺乏自省,拒绝自省,那么,他的那些看似美好的做法中,一定藏着危险的潜意识的陷阱。

假若我们执着地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那么可能我们终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恋爱时,我们都想找到“正确先生”或“正确小姐”。然而,假若我们执着地认为,幸福就在于找对一个人,那么可能我们终生都找不到自己的答案。相反,假若我们能明白,幸福在于内心的和谐,而外部世界都是我们自己内心的展现,那么我们可能会发现,原来答案就在自己身边,就是那个和我们一直厮守着的伴侣。

当内心有浓重的不安全感时,一个人就会将注意力集中在“不爱”的信息上,一旦嗅到“不爱”的信息,就会立即后退,并很容易在后退时做出严重伤害关系的行为。其实呢,这些“不爱”的信息,很多时候只是自己以为的“不爱”,或准确来说是内心的不安全感向外投射的幻象,而不是事实。或者,假若对方的“不爱”是10分,自己就会传出50分甚至90分“不爱”的信息来。

一头熊,一直关在一个极其狭小的笼子里,它只能站着。后来,它从笼子里放出来了,可以爬着走,也可以打滚,但它却仍然一直站着。那个真实的笼子不在了,但似乎一直有一个虚幻的笼子限制着它。这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故事。我们长大了,离开了家,但我们仍然一直待在一个虚幻的家中,并继续沉浸在从家中形成的逻辑里。

以前,物质很匮乏,所以爱的主要内容是保证对方的物质需求。但现在,物质需要已经不再那么重要,心理需求的重要性则日益突出。鉴于此,我们应该进化我们爱的方式,重视配偶或其他亲人的心理需求。心理需求的核心是感受,亲密关系的一个重要价值就在于交流并相互理解和接受彼此的感受。

某女成功摧毁一个家庭,对方正准备和她结婚,她顿觉索然无味,很无情地结束了那段感情。她似乎要的不是婚姻,她进行的不是一次恋爱,而是击败另一个女人(潜藏的敌人)。旨邑曾有戏言,和未婚男人谈恋爱平淡无奇,充满了和平年代的军人式的空虚无聊。和已婚男人则每天都有嚼头,每天都有战况,令她饱受折磨。

人们通常以为,第三者渴望将爱人占为己有。对于被动的第三者而言,这可能是成立的,但主动的第三者的真正目的并不在此,她们渴望的恰恰是三角恋本身,一旦三角恋变成双人舞,她们立即会觉得索然无味,于是全身而退。

这里讲了为什么有的人喜欢做第三者。

一个人若在童年经历了太多痛苦,他就会发现,渴望爱与被爱,势必伴随着受伤乃至绝望。先有渴望再绝望的感觉太可怕了,所以很多人就会选择干脆将心关上,再也不期待任何人的爱,以这种方式保护自己,让自己免于先渴望再绝望的痛苦。

“回避亲密”型人格

感谢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