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子阳的博客

首页 读书 技术 店铺 关于
张子阳的博客 首页 读书 技术 关于

李银河说爱情

2021-05-01 张子阳 推荐:

知道李银河这个人,是因为读了王小波的《沉默的大多数》。李银河是王小波的热恋对象,同时,也是一个学者,主要的研究领域是社会学,尤其对家庭、婚恋、性方面的研究比较多。因为王小波活跃的时间是上世纪90年代,而李银河是他的妻子,所以总感觉他们是上个时代的人。起初,也担心这本书是否过于老旧,毕竟,李银河已是年近70的老人,她的爱情观是否能与时俱进?

王小波在书中提过,在80、90年代,李银河就已经在研究同性恋问题,而同时期的中国人甚至认为“中国没有同性恋”。实际上不是没有,而是因为社会歧视和压力,这些人选择了沉默。因此可以说,他们的思想是很前卫,领先于时代的。而这本书提到的一些观念,依然是超越时代的,完全不像我起初担心的“是否过于老旧”。这本书名字叫做“李银河说爱情”,但是关于爱情本身谈论的比较少,关于两个年轻人如何相处、如何拉近关系、如何处理摩擦,讲得比较少。而是站在一个较高的位置,有点偏学术的味道,讲了婚恋中的婚姻制度、爱情、性、生活、生育、性别等。尤其是对性讲得比较多,可能因为性是李银河长期研究得主题吧。

下面是书中得一些摘要:

社会学研究中衡量人的社会地位有三个标准,一个是钱,一个是权,一个是名。每个人在他的一生中,就在这几个领域里不断地奋斗,为名为利,为了权力,一辈子不停地追求。可是你最后会发现,真正能够给你带来快乐的还是爱情,而不是其他的东西。如果你一辈子没有经历过爱情,这一辈子没有一个人真正地爱过你,你也没有真正地去爱过一个人,回首一生,你会觉得很痛苦,很空虚,很遗憾,很失落。你所得到的那些钱、权、名,都是身外之物,你没有得到真正的快乐。而你一旦经历了爱情,就会觉得,跟其他一切相比,这才是最快乐的。

可能很多人从来没有将爱情提升到如此重要得程度吧

中国的文化跟西方有一个特别大的不同,就是我们是家庭本位的,他们是个人本位的。表现在日常的思维方式上,就是我们会把家庭价值放在第一位,传宗接代、延续香火什么的,这个价值是第一位的,把个人快乐放在第二位,要求个人要为家庭做出牺牲。西方文化则是个人本位的,他们往往会把个人的快乐放在第一位,把家庭的价值放在第二位,这样就会发明出各种各样新的亲密关系形式。

关于单身浪潮

美国所有的婚姻有50%是以离婚告终的。咱们中国的离结率一直还是挺低的,前几年还是37%,现在到了56.3%。

相爱而不结婚的情况被戏称为“萨特-波伏娃模式”。萨特和波伏娃的不婚不是因为经济原因,他们俩相爱却不结婚,而他们的这种亲密关系模式闻名遐迩。他们为什么不结婚?这是因为他们有一个理念,那就是他们的亲密关系绝对不掺杂责任、约束和强制,而让情感可以自由流动。就是这样一种信念或想法,使得他们选择了终身只是同居而不结婚的生活方式。

人的感情是流动的,有时的确会有审美疲劳,会有厌倦的感觉,究竟为什么一定要把两个人死死地拘禁在一起呢?为什么一定要建立你完全属于我、我仅仅属于你的归属关系呢?在他们两个人眼中,亲密关系当中最重要的是情感,而情感的流动是完全有可能的。波伏娃后来有一阵在美国也有情人,可能还不止一个。为什么这样的关系就不可以呢?为什么就必须坚决禁止呢?

像匈牙利只有12%的人结婚,而剩下那近九成的人不可能不做爱。那就是说,你只做爱不结婚也不是坏男人、坏女人,大家自由地交友、相爱,有性有爱,然后自然平和地分手,并没有要因此负什么责任的观念。

这种观念随着中国的单身潮、结婚率下降、离婚率上升在慢慢传播开来,人们对这种现象的评价会越来越中性,而不再那么负面。大家会越来越觉得,不管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动陷入了单身的生活方式,都可以把它当作一种正常的生活方式接受下来,大家对独居的宽容度已经变得越来越高了。

单身族要做哪些准备

第一个建议是,你尽管不结婚,自己过日子,但也要去经历爱情、亲情和友情。爱情是世界上那么美好的一个事情,如果你一辈子不经历是非常遗憾的,你应该去谈个恋爱什么的,当然恋爱不一定以结婚为目的,恋爱本身就可以成为目的。有的人的爱也许是精神恋爱,那就更加不以结婚为目的,也可能是因为违反婚姻规范、社会阶层差异等等各种各样的原因,你的爱情最终没有办法走进婚姻,但是对任何人来说,爱情都是不可缺少的。你必须要有两三个知己。知我者二三子嘛。有的人交友的门槛比较高,一辈子就交两三个朋友,知心朋友,可以无话不谈甚至是灵魂伴侣。不结婚的话,这种友情的亲密关系也可以给你很多快乐。还有就是亲情了,比如说你跟父母兄弟姐妹的感情,都是非常重要的。

第二个,我建议经济上要独立,要有自己的事业。因为你如果不打算经历婚姻、生儿育女,你会有很多富余的精力,你最好有一个自己特别喜欢的事业,这也会让你的生活变得非常有乐趣。

第三个建议就是单身族要发展个人的兴趣,找到自己的生活情趣,把钱和时间花在生活情趣上,花在自己各种各样的爱好上,独自一人也活得很精致,对待生活也是一丝不苟的。

最后,做好应对社会压力的心理准备。中国目前仍然处于从家庭本位向个人本位过渡的阶段,这种家本位的习俗和观念对单身者的压力还是很大的,甚至会面临社会歧视。所以你要是选择单身不婚,就要做好抗压的准备。可能你自己觉得很洒脱,但周边的压力还是会有的。中国现在独居的人口才占16%,如果我们将来像西欧、北美那样占到50%以上的话,那你就无所谓剩不剩了,也许到那时单身人群是主流,结婚的反倒是非主流了,到那时压力就会小多了。

当前婚姻制度遇到的挑战

第一个原因就是,婚姻制度与人性之间有一种内在的紧张关系,因为它要求完全的一对一,白头偕老,可是人类的感情流动性是挺大的,比如什么喜新厌旧,什么七年之痒,就是说两个人待在一起的时间一长,就会有厌倦的情绪,有审美疲劳。而且在现代都市生活中,人们碰上外遇的机会也比以前大大增加了,婚外恋、移情别恋和婚姻制度要求的那种忠诚的一对一、从一而终之间有一种内在的张力。所以有好多人对目前这种对忠诚度要求极高的婚姻制度,会有排斥抗拒的心理。

直白一点说,就是婚姻制度是反人性的,人性喜新厌旧,婚姻要求从一而终。

第二个原因是人类的预期寿命已经大大延长。在传统社会,一般人均寿命只有三四十岁,当人只能活三四十年的时候,他刚刚来得及找到伴侣,生了孩子,往往是孩子还没长大,大人就谢世了。对婚姻还没来得及产生厌倦,人已经不在了,所以发生婚变的可能性就会比较低。可是到了现代,你得面对一个人五六十年这么过下去,这件事本身就是非常让人望而生畏的,这也是目前的婚姻制度让有些人难以忍受的地方。

第三个原因是现代社会男女平等了。在过去那种男权社会,男主外女主内,女人是不能到外面工作的,是不参加社会生产劳动的,也是没有独立收入的,所以嫁人是她唯一的生活来源,是她生存的必要条件,她一定要去结个婚,否则没有生活来源。当结婚不再是女性唯一的生活来源了。于是有些女人就选择了不婚。

第四个是比较切近的原因:离婚的成本太高了。离婚的成本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物质上的,你的财产可能要少掉一半;另一方面是精神上的折磨,你看那些打离婚官司的、争夺孩子的,斗来斗去非常痛苦。如果婚姻要以离婚来结束的话,与其去经受这个痛苦,就不如干脆不结婚。这也是人们不愿意进入婚姻的一个原因。

第五个原因就是性的目的改变了。传统社会是家庭本位的社会,性的主要目的是传宗接代,就是生育,就是繁衍。人类社会进入现代之后,性的目的就改变了,绝大多数的性活动纯粹是为了快乐。性的目的改变以后,大家就觉得不一定非得待在婚姻里头,待在婚姻里头性的对象毕竟是固定的,没有更多的变化和选择,所以好多人就不结婚了。

未来可能的几种婚姻形式

第一种形式就是目前这种一对一的从一而终的婚姻形式,它还会存在,但是适合进入这种婚姻的人,就是那些发生了激情之爱,然后两个人变得心无旁骛,海枯石烂心不变,一定要跟彼此过到底,就想终身厮守的人。我想将来如果说婚姻还会保留下来,就只适用于这样的人。

第二种形式是开放式的婚姻。开放式婚姻就是说我们两个人还是一对,但是我们在肉体上互相不约束,不严格禁止对方出轨。

第三种形式是同居。不结婚,但是两个人是一对一的同居关系。相爱的时候,有性吸引力的时候就在一起,厌倦了就分开。这也是一种形式。

第四种形式就是单身。

第五种形式,我们叫作合同制婚姻,这个合同制婚姻也是有可能的,有的人已经提出了这种建议,大家都像听笑话一样。就是说像订立商业合同一样,两个人订一份婚姻合同,我们这个婚姻是一年期、两年期或者三年期的合同,到期的时候,这两人的关系就自动解除了,两人的亲密关系就失效了。如果你想继续保持亲密关系,那你可以再续合同、再续约。

这段看得是最让我感到惊奇的,未来社会可能会演变成这种形式的吧,多元化的两性关系。可以看出,李银河老师依旧是很前卫的。

在我看来,爱情不论发生在什么样的人之间,无论是同性异性、年老年轻、婚内婚外、两人还是多人,它都是一种不可多得的,所以值得珍视也值得尊重的人类体验。

这种观点依旧很前卫。也就是说只要两个人是真心相爱,那么这两个人现在是什么样的状况,就不应当过分评说。

男人比较能够接受跟爱分开的性,女人如果要跟一个人发生性关系,她心里是一定要有爱的。

可能大多数男的是这样,有些男的就不能。

灵魂伴侣

灵魂伴侣是什么样的人呢?就是灵魂契合度非常非常高的两个人,就是她喜欢他,他也喜欢她,她喜欢的东西他也喜欢,两个人的性格特别能够互相吸引,而且在所有问题上都无话不谈。

我们中间有很多人,他们生活的主要内容无非是两件事,一是吃,二是性,人的基本欲望都在这里,没有其他精神追求了,这就不是一个有趣的灵魂。所以如果你想找到一个灵魂伴侣的话,首先要有足够丰富的精神生活。有的人本身就无趣,奢望遇上一个有趣的人与你产生共鸣,可能吗?

要找到灵魂伴侣,人还要拥有爱的能力。怎样才能拥有爱的能力?答案是:一个人先要爱自己,如果连自己都不爱的话,他不可能去爱上另外一个人,不可能拥有爱的能力。要找到灵魂伴侣,你还得有好运气。做什么事情都得有个运气嘛,何况是找灵魂伴侣。

同性恋

同性恋只是少数人与众不同的性倾向,原因不明,它的成因可能有先天因素,也可能有后天因素,但是与道德没有什么关系。就像左撇子一样,左撇子跟道德有关系吗?人群里有15%的人是用左手的,你不能说左撇子在道德上有问题。

同性恋群体里的自杀倾向远远高于周边人群,他们中间自杀身亡的、自杀未遂的、有过自杀念头的比例,远远超过周边人群,这也证明同性恋群体普遍承受了更大的压力,社会歧视就是一个重要的压力来源。

理想的婚姻模式

高层次的理想婚姻可以概括为三个要素。

第一,男女双方应该各自有独立的事业。我们应当彻底抛弃“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性别安排。为什么男人就应该在外面挣钱搞事业,女人就应该做家庭主妇呢?女权主义有一个观点,就是说做家庭主妇是一种折磨,是一种西西弗斯式的折磨。虽然不排除有些女性非常擅长并且享受做家庭主妇,但如果是被迫留在家中,做家务就是一种折磨了。

第二,夫妻俩都应该有独立的经济来源。尤其是女性,你不能够把你的身家性命全都寄托在男人身上。如果你们俩感情挺好那还没问题,万一这个男人移情别恋了,或者有一天你不喜欢他了,你怎么办?没有任何独立的经济收入,你就不能做出自由的选择。

第三个要素就是,在理想的婚姻中,夫妻的人格应当是平等的,不能无论大事小情都以男人为主女人为辅,或者女人决定男人服从,无论男尊女卑还是女尊男卑都不是人格平等,不是理想的夫妻关系。

婚姻这个东西,最重要的是自己的感觉。如果看过一些关于生命哲学的书,你会发现感情中最珍贵的其实是两个人一起经历的喜怒哀乐和温暖的感觉。

这段和赵永久在《恰到好处的恋爱》中讲的是一致的,两个人共同的经历和美好回忆很重要。

择偶

在现实生活中,既没有爱也没有钱的婚姻并不少见。很多人到了适婚的年龄,被逼婚了,又没有多少选择,那就找一个差不多的吧,也没有很喜欢,又找不到物质条件很好的,于是就陷入了既无钱又无爱的婚姻。屈从于父母的压力结婚生育,在这个过程中你会吃很多苦,而你们又没有爱情,你感受不到在这个艰难的过程中,对方是和你分担重任的人,你其实也不愿意为他全身心地付出。那种痛苦的既没钱又没爱的命运就会降临到你身上了。

第一,如果你很想结婚,那就不一定非要等到爱情不可,跟一个仅仅是肉体上的朋友或者仅仅是精神上的朋友结婚也无不可;第二,如果你并不是很想结婚,而且一定要等待爱情,那你内心要足够强大,要做好终身独身的准备,因为爱情发生的概率并不太高。

如何保持亲密关系的新鲜感

第一个就是两个人要做共同感兴趣的事情。比如一起旅游,一起参加某种体育运动,打球、游泳之类的。可以一起看书、看电影,那就更好,是更加丰富有趣的精神活动。

这里和赵永久在其《恰到好处的恋爱》中的建议并不大一致。赵的建议是:让自己成长为一个越来越有魅力的人,有能力、有智慧、内心强大。

为什么人们不愿意多生孩子了

如果生孩子,我的生活水平可能降低,生活负担加重,责任要加重,养不起孩子。生孩子养孩子的成本是这群人选择自愿不育的第一个原因。

夫妻俩感情特别好,就想要二人世界,不想再来一个第三者,怕生了孩子以后,夫妻就把感情都转移到孩子身上了。这是第二个原因。

如果我生孩子,总得给孩子一个体面的生活,如果不能给孩子提供一个体面的生活的话,我就宁肯不生。

不生育的选择确实带有个人本位和个人主义的色彩,但是难道说做这样的选择就一定是自私吗?个人主义并不等于自私自利,个人主义只不过是以个人为中心安排自己的生活,比较注重个人的生活质量,只不过是人们对自己的生活方式和生活重心不同的选择罢了,谈不上自私自利。传统价值观总是要把生育责任、传宗接代、家庭价值摆在首位,并不比个人主义更不自私。这些选择自愿不育的人只不过就是更多地关注个人生活质量的提高,以及个人对自己生命的享用而已,并不是自私。

感谢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