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思维:从新手到资深产品人
产品经理是最近十多年来,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越来越火热的背景下所催生出的一个新职业。在互联网时代以前,传统的软件行业,这个叫做系统分析师,主要职责是分析业务需求,将业务需求梳理成技术可实现的软件模块。虽然自参加工作以来,就主要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但不可避免地也会接触到产品设计的领域。这本书书名叫做“产品思维”,但涉及面比较广,参杂了很多心理学、社会学方面的知识(如果从负面角度来看,就是有点东拉西扯凑字数),具体产品设计的案例倒很少,可以说是从比较高层次来讲解作者对于产品思维的理解。
这本书分为了3个部分。第一部分“认知用户”讲述如何了解用户,即建立用户模型;第二部分“创造价值”核心讲述在了解用户模型的基础上,如何在一次产品决策中判断有没有创造用户价值,以及用户价值和产品价值的关系;第三部分“产品落地”则讲述了一些快速验证的方法。
下面是书中的一些摘要:
产品思维的核心就是用户和迭代,而用户思维的主要目的就是认知用户,以充分了解他的需求,弄清楚产品的价值,从而有效地做出受欢迎的产品。
第1部分:认知用户
用户的认知分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微观的。这包括用户画像、用户场景和用户心智。我们要说得出来用户是什么样的人,性别、年龄、籍贯、文化程度、生活和工作状况,等等。基于这些基础特征,再做进一步推断,他会遇到什么样的场景,以及在这个场景下,他会如何考虑问题。
第二个层面是宏观的,需要对用户群体进行拆解分层。大多数产品都可以从各种不同维度区分用户:对于社交产品来说,有流量用户和付费用户;对于电商产品来说,有喜爱游戏和二次元的宅男用户,以及喜爱健身和运动的男性用户。从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用户也是可以拆分的,同一个用户会经历接触产品、注册产品、新手、老用户、流失等不同的阶段,在不同的阶段,他们的产品需求和预期都是有天壤之别的。
用户群体及其特征。虽然有时候很多人也把这些称为画像,但实际上用户群体特征的重点并不是“描述”,更多的是“区分”。用户群体及特征能帮我们区分哪些是我们的真实用户,哪些是潜在用户,哪些是我们的核心用户,哪些是边缘用户。
在社会学中,影响一个人的塑造因素,主要是社会地位和社会资源。它们包括哪些因素呢?
一是物质或经济资源,即一个人拥有的财产或者资产。简单来说,穷人和富人在许多事情上的判断和认知差异很大,且不讲道德和价值观层面的差别,由于贫富差异带来的外部影响依然很大,从生活环境、消费习惯到文化程度和价值观,都受物质资源影响。
二是社会资源,即一个人认识谁,他的社交网络,以及在社交中的影响力。一方面是他是否有能力影响别人,另一方面就是别人对他能施加多大的影响力。
三是文化资源,即一个人的文化程度,知道哪些事情,是否有自己的价值观和想法。
人们其实无法准确表达在真正使用产品时的需求,往往都是直接给出一个解决方案,而这不是他们背后的需求,比如用户不会要求“更快的交通工具”,而会要求“更快的马”。用户很难表达准确的需求,他们表达的充其量是表面诉求。我们既不能无视这些诉求,也不能盲信这些诉求。
结合用户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来看,如果用户都能清楚表达自己的需求,而且我们只需要收集需求,然后一一做出来,那么也就不需要产品经理,不需要做任何产品决策了。正因为用户原本就无法清晰描述需求,所以我们还要从海量的用户和用户需求里抽象分析、梳理整合出真正需要满足的需求,然后找到产品可以改进的地方,这才是产品经理和产品设计者的核心价值。
第2部分:创造价值
用户价值、产品价值和用户体验
- 用户价值:用户使用产品时主观判断能否帮助自己解决特定问题。
- 产品价值:从产品设计的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
- 用户体验:在实现用户价值过程中用户的主观感受。
用户价值是我们要为用户铺一条通往想去的城堡的路;而产品价值是我们铺的路有多少人用,是不是比别的路好;用户体验则是在行驶过程中,道路是否颠簸以及路边的风景如何。
产品价值指的是从产品设计视角关注的用户价值,本质上也是用户价值:产品价值是由用户决定的;产品价值是体现在功能和服务中的。
产品价值=(新体验-旧体验)-迁移成本
产品价值=平均创造的用户价值×覆盖的用户数量
用户体验,即用户在使用一个产品或系统之前、使用期间和使用之后的全部感受。简单说,就是用户在使用你的产品和服务时的主观感受。狭义上的用户体验,是网页设计、界面设计和交互设计。
“好的创业项目和好的商业模式,永远要一句话就能讲清楚。”讲不清楚的项目,通常是创业者没有想好。其实哪怕创业者真的想清楚了,也不代表用户能够认知清楚,没有深入人心的心智建设,用户很难在对应的场景下想到用你的产品解决问题。
对于企业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的权衡
在法治上,要确立长期用户价值的关注指标,不能单纯追求GMV(成交总额)、订单量这样的指标,还要看用户满意度、留存率这样的指标,这是基础;在人治上,还要提高大家的意识,知道自己所做的产品,究竟核心价值在哪里,不做破坏核心价值的事情,以及当遭遇有价值破坏的案例时,及时同步给所有相关方。
用户体验的四个维度:
- 可用性:让用户可以达成预期目的
- 易用性:让用户达成目的的成本降低,效率提升
- 稳定性:降低不可用、不易用的概率
- 超预期:让用户有超过原本预期的感受
用户体验地图讲起来简单,就是将用户在使用产品时的所有触点都一一罗列出来,并且逐个评价其优劣,横向对比影响,决定到底哪个触点的体验更需要解决(背后也是用户成本思考)。用户体验地图的核心要求有以下三点:
- 真实触点:第一点强调的就是必须包含所有触点,除了前文提到的,要包括线下的流程,还要关注产品之外涉及产品的触点。
- 触点间关联:与零散的体验点的总结不同的是,体验地图要求所有触点之间都要有关联,也要求标记清楚每个触点与其他触点的状态变化。
- 遭遇的问题和主观感受
第3部分:产品落地
迭代思想的四个步骤
- 第一,判断最重要的体验差。在体验差最大化的核心指导思想下,我们可以找到最重要的体验差是什么以及该做什么。
- 第二,新体验的最小成本尝试。用最低成本去试验我们的方法是不是真的可以解决问题。
- 第三,观察结果,识别正误。近几年大火的数据分析师岗位的职责就是帮助我们清晰地认知所有行为与结果之间的关联。
- 第四,坚持对的,放弃错的。
“数据分析产生的价值应当是洞察”。分析师应当通过数据发现问题,这其实是最低的门槛,而不是大家想象中的“我懂得分析数据”就能成为分析师。如果能够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给出更多的洞见,那才能够成为更高级的分析师,比如前文提到的,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
一个产品决策者研究用户、产品、行业,与经济学家、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研究人和社会,是一脉相承的,而负责大规模用户的产品负责人和业务负责人,就是在这个巨大的试验场上做实验的社会科学家:他们有自洽的方法论体系,以及快速学习这些用户和这个行业的能力。
感谢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