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军产品方法论
不久前读过的那本《产品思维》的作者,是俞军滴滴时期的同事。在《产品思维》那本书里,多次提到了俞军,以及俞军提出的,在业内广为流传的计算产品价值的公式。于是就买了这本书,这本书是俞军产品方法论的一个总结,根据其本人的序言,起初并没有出版书的计划,然而在从事产品经理这一职业当中,也积累了不少的经验,最后还是决定著书出版。这本书和《产品思维》有点类似,也是比较高层面的书,不会特别具体的教你如何做产品设计,而是教会你一些产品设计的底层思维和逻辑(... 以及其他和产品本身无关的经济、心理学内容)。就我自己而言,可能因为我产品的段位还不够,所以感觉有点空中楼阁的感觉。就好像很多企业家在曾经的湖畔大学,听马云讲课一样,几乎是纯理念性的东西。做好产品需要掌握很多社会、经济、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在这本书中,同样得到了体现。
书的章节书不多,结构也比较松散,第一章主要讲了产品经理的历史、以及产品经理主要做哪些工作。
软件公司的产品经理通常是和销售人员一起,到客户侧沟通,了解客户明确的需求,并将之转化为功能,推动开发工程师研发并上线客户需要的功能。所以软件时代的产品经理偏重于进行项目管理和推进,按照客户的要求准时上线产品。
不止软件公司的产品经理,B端的产品经理都会有这些工作内容。
互联网时代的几个特性:
- 信息复制分发的边际成本低和用户量巨大
- 快速迭代、全量数据和AB测试
- 用户体验设计的价值增大
用户体验设计在C端和B端的重要性是不同的,在C端,用户量巨大,用户可能因为“体验不好”转而使用同类产品;对于B端产品来说,业务部门已经被要求使用该款“后台管理系统”,重点更多地是放在操作便利性以及业务的支撑性上。
产品经理的主要工作范围:
- 需求:作为产品经理,首先要思考的就是产品到底满足用户的什么需求。只有面向用户需求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结果。
- 生产:明确需求之后,产品经理需要进行合理的产品设计,并有效率地把产品生产出来。生产的产品可能是实体产品、软件产品,又或是一项服务。
- 销售:销售本质上是要和用户完成交易,产品经理需要考虑如何把产品卖给用户,达成市场结果。
- 协调:在公司内部不同职能分工日益明显的趋势下,产品经理通过协调不同职能的人员甚至部门,使其通力协作,获取最后的结果。在一些公司中,可能会有专职的项目经理负责协调,但好多公司不设项目经理,或者权力没那么大。通常需要产品经理做复杂的跨部门组织协调和推动工作,完成一个完整的业务。
用户模型——产品经理要研究用户行为及其背后的原理。对于产品经理来说,需要研究的是现实世界中的意识层面,意识背后是用户。意识是无法直接测定的,研究意识的方法主要是基于研究用户的行为。
研究用户的行为,主要还是基于用户的行为数据埋点。
什么是产品?
企业以产品为媒介跟用户进行价值交换。产品的关键不是其表面的材料、功能、属性,而是其深层的价值,因为产品就是价值交换的媒介。用户关心的是得到什么和付出什么,包括这个产品给他什么效用组合,需要他付出多少金钱或时间等。用户同样也会比较机会成本,看这个产品是比其他产品更好用还是更让他离不开,从用户角度来看,这就是一个交易过程。
第二章主要讲了 企业、用户、产品这三方的关系
用户价值和企业商业价值的关系是:企业以产品为媒介,与用户进行价值交换,达成创造商业价值的目的。本质上,交换的不是产品这个媒介,而是产品背后的各种用户价值。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来看,用户不是自然人,而是需求的集合。由于不同产品满足用户不同场景下的需求,当某个产品完全满足了某个用户在某个场景下的某类需求,那么就可以说此用户是该产品的一个用户。
用户的五个属性:
- 异质性,用户的特点千差万别,几乎很难找到两个完全一样的用户。
- 情境性,用户的行为受情境的影响,没有情境就没有用户,同一个用户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反应和行为。
- 可塑性,用户是可变的,其偏好和认知会随着外界不同的信息刺激发生变化和演化,具备可塑性。
- 自利性,用户追求个人总效用最大化。
- 有限理性,指用户虽然追求理性,但他的能力是有限的,其判断经常出错,也经常被骗,所以只能做到有限的程度。
对用户来说,价值由主观效用决定。效用是欲望的满足程度,人通过消费物品和劳务满足欲望。
一个好产品应该有三个属性:有效用,有利润,可持续。有效用当然是指对用户有使用价值,有利润是指产品必须让企业获利(可以是间接的),然后在“可持续”这个属性上达到用户利益和商业利益的统一。对产品来说,最核心的价值概念是两个:使用价值,交换价值。
企业的本质,只在于两点:第一,发现市场获利机会;第二,生产效率高于市场。
“将产品看作交易”,在企业、产品、用户的三方框架下去认知和定义产品,在这个三方框架下,以终为始,产品一开始就应该为了企业和用户间的交易(价值交换)而存在,产品即交易。
第三部分,讲解了交易和交易模型
这部分的很多内容,比如边际、成本、供需定律,实际上都应纳入经济学的范畴。只是说作为产品经理,可能需要考虑到这些因素。
交易模型是指产品经理发现和设计的合理机制,它能促成用户做出某种行为(即交易),且可持续(生态是平衡的)。交易模型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商业模式,是多边关系平衡的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模式。如果拆解“利益创造”和“利益分配”两个词语,交易模型的设计精髓就是“如何创造利益(利从何来)”及“如何分配利益(利往何去)”两个命题。
希夫曼曾提出一个脸书用户使用动机的汇总表,说明脸书的效用、满足的用户也是非常多样的。
- 分享信息:提供信息,分享对他人有用的信息,传递新闻。
- 便利与休闲:感到愉快,同他人联系简单快捷,仅仅因为喜欢。
- 打发时间:对抗厌倦、无聊感,其他人都在做。
- 人际效用:遇到背景相似的人,遇到趣味相同的人。
- 控制:想让别人为自己做些事情,告诉别人做什么。
- 推广工作:推广自己所在的组织机构,推广个人工作。
这是关于产品效用的一个实际例子,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尤其是C端产品,也需要深入思考为用户带去了怎样的效用。
第四部分,讲决策,举了很多“批判性思维”中的常见谬误;第五部分,产品经理的选择,已经属于外延了,和如何做好一个产品本身关系不大。下面是摘录的一些要点:
产品经理这个职业既需要纵向深入理解业务,又需要横向跟很多团队深度协作,所以空降高阶人员天然就要付出很高的熟悉成本和磨合成本。
产品经理的真正关键能力,不是能学习的知识(虽然产品经理也需要学习相关知识和技能),而是在实践中权衡取舍和持续迭代以追求价值最大化的能力,这种能力只有在实践中训练和验证。
产品经理的天赋高低分类:
A类:有深度思考能力或超常同理心。深度思考是指习惯思考事物背后的本质,且在同等条件下,对事物的洞察更深或更快。能深度思考的人很少见,但只有借助于深度思考,在微观场景和宏观背景下发现并理解事物的共性、差异性和各种因果关系,才能在这个现实世界中不断总结出规律和特点,提高未来决策和行为的成功率。
B类:逻辑清晰且有产品心
我们要选择和公司、团队的价值观一致的人,这样会大大提升工作效率。更应该遵循“宁缺毋滥”的原则,宁可人少一点,每个人累一点或少做一些事,也不要盲目扩充人员,种下不良的种子。
最后一章,则是一些内部分享、外部演讲的汇总,其中提及的思想和理念,大多在全书的正文中已经有所体现了。
感谢阅读,希望这篇文章能给你带来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