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文章: 283
阅读: 827838
今日阅读: 19
今日访客: 18

之前在看《游戏运营:高手进阶之路》这本书的时候,作者推荐了这本《清单革命》。实际上,《游戏运营》这本书就差不多是一个个章节的清单,而这些清单就源自作者在日常工作中的总结。虽然,清单对于工作来说是简洁、高效的,但如果用这种方式去写一本书,充斥了过多的清单和表格,就未免有些枯燥和乏味了。
这本书的章节上有点零乱,即章节的内容并未能很好地贴合章节的主题,就好像先写好了全书,再分割成不同的章节,然后去给章节命名一样。而且有种就一件事--清单的作用,反复说明的感觉,所以,我觉得,如果浓缩一下,这本书可能用一篇文章就可以讲完了。
作者是一位外科医生,全书主要就清单在外科手术室、建筑工程、餐饮业、救灾、飞机驾驶室当中的作用进行了说明。同时,作者还讲述了其在全球8个不同国家的手术室中实验清单的作用,以及通过联合国卫生组织对清单进行推广的过程。


我有一个朋友,因为创业又没有起色,又坚持不打工,所以长期处于财务问题当中,经常通过拆西墙补西墙的方式来偿还即将到期的信用卡账单。有一次,他和说我:“整天想着从哪儿捣鼓一些钱来补窟窿,感觉智商都降低了,哪有心思想其他事情”。这本书整体上就讲了我朋友说的这种情况。


只看到这本书的书名,就想买来读一读了,因为我坚持看一本书写一篇读书笔记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所以,就想看看作者的“笔记读书法”是怎样的,能否帮助我更好地写读书笔记。
这本书和《如何阅读一本书》的出发点完全不同,并没有涉及应该如何理解书籍内容的部分,而是如何通过写笔记的方式,来完成读书的五个步骤:选书、购书、读书、写笔记、活用。


这本是吴军的新书,算起来吴军的书近两年也读了好几本。他的书一贯都是行文流畅,读起来很舒服,这本也是一样。作为一本科普型的读物,初高中学生读起来应当都不会感到吃力。
大部分的历史,都是以王侯将相和重大的历史事件--往往是朝代更迭,作为重点进行讲述。而这本书,则将重心变为了人类的重大科技突破和里程碑。从这本书上可以看到,在14世纪的文艺复兴之前的几千年中,人类科技文明的进步是异常缓慢的,直到工业革命,开始爆发式增长;而例如牛顿、安培这样的科学巨匠,对于人类进步的贡献,比帝王将相要大的多,更值得人们尊重。现在人们世俗意义上的“成功”,大多是有钱(成为富豪),或者是有权(成为权贵),甚至是富贵两全。阅读这本书后,可能会对你的价值观产生一定的改变,即更高一级的“成功”,应当是为人类文明的进步作出贡献(或者是为这样的人提供经济或政治上的帮助)。当然,如果能达到这样的程度,钱和名都不会少。
在科技史上留名的人物,和在传统历史上留名的人物,重要程度是差不多的。你一定知道莱特兄弟是谁,但是你不一定知道为莱特兄弟颁发奖章的美国总统是谁。看这本书的过程中,不时会想起高中时的物理老师,他在讲到法拉第等人时,总是会操着他的陕北口音,充满崇敬地说:“这些才是大腕 ...”。比较遗憾的是,纵览全书,几乎没有中国人的名字,在近现代史上,西方世界对科技的贡献要远大于东方 。


我并不做游戏运营,但是对技术人员来说,如果对业务(产品和运营)不够了解,一方面和业务沟通起来没那么顺畅,一方面做的系统可能和业务的需求也会偏离得更多。其次,如果技术不懂业务,就会总是处于被动的一方,难以对业务提出改进和优化的建议。所以,我买了这本书打算学习和了解一下游戏运营的日常。
这本书的知识密度还是比较高的。一半讲了运营的核心工作内容、游戏运营的技巧;一半在讲做人做事,以及作者如何精进的过程。在讲运营工作的部分,也穿插讲了作者如何努力,比如说作者看了销售、心理等很多学习可书籍等等。当前,还有不少互联网公司的人在抵制着“996”,而作者在开篇就讲了其“参加工作的0~24个月,平均每周工作7x14小时;参加工作的25~39个月,平均每周工作7x15小时;...”。可见,凡是在各个领域做出一些突出成绩的人,都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了。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无法成功...


很多人,包括我自己,在刚上手Go语言的时候,对它的错误处理机制不是很熟悉,然后看到很多的方法都返回了error对象。如果直接用“_”忽略掉,很容易出现BUG,因为返回error和直接panic不同,程序并不会中断;如果逐一对error进行处理,就会有很多 if err != nil
判断,以及跟随其后的处理代码(经常是在控制台输出错误、写日志等),这样代码就会显得比较凌乱。这篇文章提供了一些处理错误的方式,以供参考借鉴。

知道冯唐这个人,缘于一年前微信上很火的一篇文章《如何避免称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觉得写得蛮有意思,几个观点虽然老套但也符合我的三观,例如“不要成为一个胖子”、“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当众谈性”等。偶然发现他出了《成事》这本书,买的时候都没有看副标题“冯唐品读曾国藩嘉言钞”,以为是讲述他自己生活、做事经验的书。
本书的书名是“成事”,然而关于如何成事的方法论,一不够系统,二不够细致。作者在前言中也提到过“他留下的文字太庞杂”,然而他在本书中并没有总结、归纳和梳理,还美其名曰“总结归纳难免遗漏和变形”。最后,本书更多是一本修身的书,可以算是成功学的书,说得不好听一点,也可以叫“鸡汤书”。这种类型的书,过一段时间看一本,回顾一下,激励下自己就好了,并不需要看太多。大道理都懂的,关键还是要践行。好在,这些书看起来都毫不费力,看一本也不用花太久时间。


如果说前几年美国和中国的对抗还在遮遮掩掩,那么现在已经是显而易见的了。先有中兴被制裁、接着中美贸易战全面打响,然后又有孟晚舟加拿大被捕事件。这本书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作者作为法国阿尔斯通公司高管,所经历的“法国版孟晚舟”事件(尽管相较于华为的孟晚舟,作者的级别要略低一些)。书中描写的虽是真实事件的发展历程,但却像一部小说一样精彩。详细描述了美国借助《海外反腐败法》这样的域外法律,通过司法起诉、企业并购,打击国外竞争者的经过。


在上一篇 Kafka分布式消息系统(SSL安全连接) 中,我们使用了kafka自带的控制台客户端进行了测试,使用SSL进行连接,并发送/接收了数据。在实际项目中,我们通常会使用熟悉的编程语言来开发客户端。kafka官方提供了多种语言的客户端,包括Go、C#、Java、等。具体的地址在这里:
这篇文章,将使用C#语言来开发一个Kafka的客户端,并通过SSL连接至Kafka服务器,发送并接收数据。
Kafka分布式消息系统(SSL安全连接) - Part.6

在实际应用中,有时候需要将kafka集群公布在互联网上,以便接入数据,这样就带来了安全问题。显然,不能允许任意客户端都可以写入或者读取kafka中的数据。同时,还要避免数据在网络传输的过程中被截取。因此,就需要采用一定的安全策略。Kafka提供了好几种安全传输和认证的方式,本文将演示如何使用SSL/TSL来进行认证和加密传说。
这篇文章分为了三个部分:生成密钥/证书/CA、配置Kafka集群、配置并测试集群客户端。其中最主要的第一步,就是生成正确的证书。

发现这本书,是源于有次在微信上看某篇文章(应该是来自有道云笔记的“一周收藏排行”),在文章尾部有这本书的推荐。因为那篇文章读完感觉还不错,就买了这本书来读。
这本书分为了上下两部分,第一部分主要讲了社会阶层固化、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的现象,也讲述了一些社会的热点问题,比方说割裂的北上广深、大龄未婚男女青年等。这些文章最初都发表在作者的公众号“大浪淘沙”上,后面才筛选了部分文章集结成书。所以上半部分的文章大多比较“散”,没有很强的连贯性,随机看哪一篇都不会有太大的影响。


很早前就看过《设计模式:可复用面向对象软件的基础》,那时候刚入行不久,对于面向对象开发还不熟悉,对Smalltalk这样的语言更是陌生,所以看起来晦涩难懂,翻了大概三分之一就束之高阁了。过了几年以后,又再看了一个简单版的《Head first设计模式》。现在又过去了几年,像设计模式这种属于计算机基础,值得一看再看熟记于心,所以就又买了一本重读了一遍。
这本是看过的图解系列的第3本书了,很早前看的第一本《图解HTTP协议》觉得不错,就又买了该系列的其他书。然而因为作者不是同一个人,所以质量也不是全然相同,但这个系列的书都是图文并茂比较容易理解的。这本书的作者和《程序员的数学》是同一个人,但是比起那本书,这本书要更好一些。《程序员的数学》写的实在过于浅显了。


Go Web编程比较不方便的一点就是URL路由,也叫多路复用器(ServerMux),实现的比较“粗放”。简单来说,就是匹配的规则太广太简单,没有提供通配符、占位符的机制。这篇文章将重写一个简单的URL路由器,使其支持通配符。

记得之前学.net和C#的时候,有一段时间几乎把市面上所有相关的书都看了一遍。因为已经熟练了一门语言,所以学Go的时候就没有花太多的精力,一直是边看边学的状态。学习的资料大多是官网和其他一些站点,也下载了几本Go的电子书,但基本上都没有从头看完,而是哪里遇到问题了,就去查看相关的章节。这种做法的缺点是不够系统,所以就想再买两本书看一下。因为大多数时间是做Web相关的开发,于是就买了这本《Go Web编程》。
读完以后,总的来说,这本书讲的内容都是一些基础又重要的知识,可以说是中规中矩。对于初学者比较适合,但对于有经验的开发人员来说,就比较容易了,几天就可以看完并且吸收个八九不离十。值得称赞的是,这本书的翻译也比较好,读起来很流畅。


Go语言的一大便利之处就是高效地编写并发程序,其中的两个主要机制就是goroutine和channel。在使用channel时,一个常见的任务就是从多个channel中取值进行处理。Go提供了select关键字完成这一操作,select就相当于通道版的switch。然而,因为channel的阻塞特性,使用select时有许多值得注意的地方。这篇文章将简要介绍使用select的通用模式。

说来惭愧,本来看知日这系列书是因为打算去日本,去之前先对日本多做一些了解。然而,日本行都回来了,书还没看完。
这本书是该系列的第3本,是一本大杂烩形式的书,介绍了日本文化的很多方面。因为日本史我们的近邻,因此很多方面之前都有听过,书中更详细地进行了讲述。
这本书分成了12章,每章都讲了日本文化或者日本社会的一个方面。可以看到,日本对传统文化保留的还是比较多的,比很多其他的国家有更多鲜明的特色。这可能也与日本的地理位置相对孤立,民族性比较单一有关。


我喜欢摄影,这几年也去了一些地方。开始的时候,我总是拍摄一些风光,偶尔也拍下同行的人,或者是请同伴为自己拍几张,大多都是游客照。
后来,当回顾和分享这些相片,或者想要将相片打印出来的时候,最多的却是有人像的相片。因为,这些更有意义,更能勾起我们对这次旅行的回忆。
所以,从大概两年前开始,我逐渐开始重视人像摄影,也买了好几本书。这个月正好有两次时间不长的旅行,旅行免不了各种等待,就带了这本书,期间看完了。


看到这本书可以说是完全被书名所吸引,然后想看一下“将力气花在你想要的生活上”究竟是怎样生活。书的作者我没有听说过,看介绍是知名企业的设计师,然后离职做起了自由职业者。
全书分为了5个部分,共35篇短文,或者叫随笔,有一些记录的是作者的生活理念,有一些记录的是当下的生活轨迹,还有一些记录的是曾经的过往。全书都能感觉到作者一种隐约的、既想炫耀又压抑着让自己低调的优越感。我想,很多达不到作者经济条件的读者看着或许会有些不爽;而达到或者超越作者经济条件的读者,又会觉得浅薄和无趣。总之,始终记得永远也不要炫耀什么,总有人比你更好、更强、更优秀,炫耀只会显得自以为是并招致反感。
当然,我们看这本书时可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只当是窥见一下其他人是怎样生活的,认同的的学习一下,不认同的无视便是。


5月份要去旅行,每次出行前就想要恶补一下摄影技术,就又买了几本摄影书,算是临时抱佛脚吧,这是其中一本。看摄影书总是一件轻松愉快的事情,这类书几乎都是全彩的,书中展示的相片,也都是摄影师精挑细选后的作品。
这本书讲解了关于摄影的基础知识,包含了焦距、曝光、影调、白平衡、构图等。很类似于我之前看过的一本《将摄影还给大众:7天摄影入门》。这本书很适合还没有入门的新手学习,对于想要进阶的人,例如我,而言,就有些过于简单了。这个阶段,摄影的基本要素(对焦、曝光等)掌握后,我觉得更重要的是看别人的作品,了解别人摄影的思路,培养摄影眼,在平凡的画面中发现精彩之处。即解决:“为什么同样的场景,我拍出来就效果平平,别人拍出来就一种大片的既视感”这个问题。


去年我想了解一下这几年异常火热的人工智能方面的相关技术,在看了几本科技人文类型的书籍(例如《数据之巅》、《智能时代》)之后,买了一本教科书型的《机器学习》。然后却悲剧了... 因为我发现数学知识的不足阻碍了我流畅地阅读和理解这本书。很多人认为“不着急”是一个缺点,但我觉得有时候也是一个优点,不着急不意味着放弃,而是有一个长期奋战的准备。所以,我开始不着急读这本书,而是打算复习一下数学,以达到可以顺利看完这本书的程度。
然后从何看起呢?起初我打算重新复习下大学学过的数学三剑客:《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和数理统计》,但觉得周期可能过于漫长了,所以觉得还是曲线救国一下。于是买了这系列的三本书(另外两本的副标题分别是“概率统计”和“线性代数”),想要尽可能快速地复习一遍。因为重新复习数学不是为了研究,是为了能顺利学习机器学习(以及深度学习等),并进行相关的编程,因此也不追求过于深入,所以我觉得是合适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