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内容
文章: 291
阅读: 1045728
今日阅读: 225
今日访客: 137
人生海海,这本书的作者是麦家。在没有关注这本书之前,我并不了解作者。只是在几个出处不同的“2019年度书单”上都看到了这本书,于是就买来读一读。在网上查询了以后得知,麦家是近几年炙手可热的作家,擅长写侦探、悬疑小说,代表作有《解密》、《暗算》、《风声》等,均获得了很高的赞誉。实际在几年前,我也看过同名电影《风声》,只是并没有注意到这部电影是作者的同名改编。
人生海海,在书中是这样解释的:“人生海海是一句闽南话,是形容人生复杂多变但又不止这意思,它的意思像大海一样宽广,但总的说是教人好好活而不是去死的意思”。如果更通俗一点理解,就是:“人生象大海一样茫茫然,没有固定的去向,总是会起起落落,沉浮不定,总是有很多不定因素”。
这本书有一点教材的感觉,风格比较死板。因为只是“概论”,所以对游戏研发和运营的各个环节,只是浮光掠影般地一掠而过,更深入地内容需要再看相关的专门的书籍,这本书只是一个鸟瞰式的总览,让你知道游戏行业都包含哪些部分,游戏公司通常设有哪些岗位,这些岗位的分工是什么。对于业外人士可能帮助更多一些,对从业者来说帮助就很有限了。另外,这本书偏向于“游戏是怎么开发出来的”,而不是“做游戏要怎么赚钱”,所以缺少关于游戏付费设计和国内/海外推广方面的内容。
这是一本讲关于游戏业数据分析的书,作者有两位,一位是黎湘艳,是盛大游戏的数据分析专家;另一位是叶洋,是第一位作者的同事。游戏行业的书不多,而针对游戏行业数据分析的书就更少了。目前市面上中文书只有三本,除了本书以外,另两本是《游戏数据分析的艺术》,以及刚刚上市的,本书作者黎湘艳的另一本书《数据驱动游戏运营》。因为我目前所在的公司也处于游戏行业,因此就买了这本书学习一下。
这本书一共有8个章节,可以简单地分成3部分。第1章是第1部分,主要讲了数据分析和数据化运营的概念;第2章是第2部分,讲了游戏关键的数据指标;其余6章为第3部分,将游戏按运营的阶段,分为了预热期、封测期、公测期,对于公测期,又再次细分为了公测期的市场分析、用户分析、付费分析、版本分析几部分。第3部分完全是通过一个个案例来串起来的,可以说是作者的实际工作总结,甚至有点将工作报告改编了一下然后再编撰成书的感觉。但其中的很多案例分析,比如如何分析渠道质量,还是很有借鉴价值的。当自己做类似的分析时,可以直接拿来参考。
我想每个人都会对这个世界抱有好奇心,宇宙从何而来,世界的本质是怎样的等等。这是一本科普书籍,通过一个个响亮的名字将量子物理的萌芽和发展史串联起来。书中充满了科学巨匠们的实验、理论、思想、争论、轶事,读起来完全不会觉得枯燥,有时感觉甚至像小说一样。这本书已经出版10年了,作者虽然不是知名大学的教授,只是一个科普作家,但这本书已经被誉为中国的“时间简史”。书的内容非常丰富,量子物理史上几乎每位重量级的科学家都一一登场。
这本摄影书主要讲解如何拍摄风景与花卉。我经常拍风景,却很少拍花卉。很多时候,我们摄影是为了留做纪念,将来翻开照片时,又可以回想起当时的景象和故事。然而,拍摄花卉,尤其是花卉的特写,可能就全然无法想起当时的情景。拍花卉总会让我想到:“好看是好看,但是这种相片网上不是很多了么?”。另外,这本书中选取的相片,和之前买的其他一些摄影书比起来,并不是特别的出众。很多相片,会有一种“这个我也能拍出来”的感觉。
这是一本悬疑侦探小说,作者是被誉为侦探小说黄金时代(1914-1943)三巨头之一的阿加莎·克里斯蒂。我很少看侦探小说,之前看过的几本悬疑类型的小说都是由目前正火的日本小说家东野圭吾写的。发现这本书是因为公众号“书单来了”的一篇推送,其中对这本书的介绍引起了我的兴趣,想了想多看一种不同类型的书也不失为一件乐事,于是就买来读了。在搜索这本书的时候,才发现这本书的作者,同时也是另一本畅销书《东方列车谋杀案》的作者。而《东方列车谋杀案》这本书,因为总是在不同的地方看到对它的推荐,所以早早就列在了我的“待读书目”上。
这本书的作者是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唯意志主义和现代悲观主义创始人。作者成名的主要著作是《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写于作者29岁。在62岁,也就是1850,又写作了《附录和补遗》一书,这本书则是《附录和补遗》中的部分内容。很明显,《人生的智慧》这个标题,是在引进国内以后,出版社起的名字。这个名字很容易让人想到近些年已经让人感觉乏味和反感的鸡汤书,实际上,这本书是作者对人生的一些洞见和建言,很多地方可以说直指人心。因为作者的哲学有一些悲观、避世的情绪,所以很多观点也蒙上了一丝悲观色彩。
这本书非常有名,我在不止一个阅读书单上看到过这本书。这本书出版于1988年,之后风靡全球,被翻译为68种文字。这是一本幻想小说,一个成人的寓言故事。通过少年圣地亚哥探寻宝藏的过程,旨在启示人们实现梦想需要经历一个艰难的过程,真正属于自己的宝藏,其实就是这段寻找的经历,因为“生活对于追随自己天命的人真的很慷慨”。追寻实现梦想的这一过程,可能比真生实现还要重要,在追寻的这一过程中,常常会收获的更多。整个故事的情节比较简单,在各个事件中,与不同人物的对话中,蕴含了非常多的人生智慧,很多地方都充满着隐喻、哲理,故事比较励志,因此也会有一些说教味,我之前看到过一篇短评,说本书是“加长版的心灵鸡汤”。
这是一本半自传体的小说,发表于1948年,由一篇中篇和若干篇短篇集结而成。作者太宰治,是一位日本人,书名《人间失格》,直译过来就是“丧失做人的资格”。关注到这本书,是因为公众号“书单来了”的一篇推送,将此书评价为“丧到爆的神作”。作者太宰治,在完成这本书后一个月,就和情人双双投水自杀了。而作者在此之前,也有过和情人一起自杀的经历,自己幸免于难,情人却已身亡。最近几年,在青年人中也流行一种“丧文化”,社会上也不时听到患有抑郁症的人自杀的事情。读这本书,我觉得是可以了解一些抑郁的人的所思所想。但我还是感到非常的不可理解,总感觉作者以及小说的主角--叶藏(以作者为原型)有一些无病呻吟,明明握有一手好牌,却偏选择自甘堕落,怀疑自己怀疑人生,酗酒滥情,或许是要成为一个知名作家就需要这样来“丰富”自己的生活么?又或者,我只是没有读懂这本书。
这是一本关于投资理念或者投资常识的书,作者是邱国鹭。作者在基金业有16年的经验,在海外担任过10年的基金经理,回国后加入南方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并担任投资总监。这本书出版于2014年,因为是讲投资理念,也就是作者的投资经验分享,所以结构比较松散一些,尤其是后面一些章节感觉就是一篇篇独立的文章,前后都没什么关联。同时,本书没有太多艰深的技术分析、指标分析,普通人都可以轻松阅读;但是,这本书也不是针对一点投资概念都没有的萌新,例如市盈率这样的概念,书中也没有做任何的解释,假设读者都已经懂得了。
今天给大家介绍的这本书叫做《杀死一只知更鸟》,我是第一次读这本书,但是我想很多人可能都已经读过了。因为这是一本很知名的小说,出版于1960年,作者是美国的一位女作家,叫做哈珀·李,出生于美国亚拉巴马州的一个小镇,作者的父亲是一位律师,这本书是作者唯一的一篇长篇小说,并获得了当年的普利策奖。在1962年,这本书还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登上了大银幕,并获得了第35界的奥斯卡金像奖。这本书在全球也获得了很多的殊荣,比如美国中小学生课外必读书等。
这本书的故事是以一个6岁多的小女孩的视角讲述的,时间跨度有两年,换句话说,到故事结束时,小女孩有8岁多了。故事发生在美国亚拉巴马州一个叫做梅科姆的小镇,时间是1932年前后,也就是美国的大萧条时期。书中的一个主要人物,也就是这个小女孩的父亲,也是一位律师。所以,这本小说的两个主角,就是以作者本人和她的父亲为原型的。在上世纪30年代的美国,种族歧视依然很严重,亚拉巴马州位于美国的西南部,又是种族歧视比较严重的地区。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就有了书后面的的冲突。
这是三体系列的最后一部,故事线的跨度从201X年一直到宇宙时间的尽头。人们对于未来的很多幻想都在这部书中描述了,包括:冬眠、太空城市、光速飞船、太阳系的毁灭、四维空间、小型黑洞等。没有点宇宙学的概念,看起来还是有点费力,对于每种技术的描述占了不少的篇幅,这也是这本书被称为“硬科幻”的原因吧。期待了很久的三体舰队描写和星际战争直到三部曲完结也没能出现。唯一的太空大战只是第二部黑暗森林中所描写的水滴摧毁地球舰队,而且完全是压倒性的完虐。
每次看科幻书都有一种早生了1000年的感觉,一生都被束缚在了这颗蓝色的星球上,而宇宙是何其广阔,那么多的星系、行星,连造访一个的可能性都没有,个人的生命甚至人类的历史又是如此的短暂,实在是太悲哀了。只能玩玩太空游戏,聊以慰藉了。
我比较喜欢摄影,但是我觉得如果只是看摄影方面的书籍,就可能会有“内功”不足的问题。因为摄影属于艺术这个大类,在这个大类又包含了美术、设计、雕塑等很多个子分类,所以我就想更广泛的接触一些相关的领域,以提升艺术底蕴。最早看到这本书,是在我一位做平面设计的同事的工作台上,后面就自己也买了一本,结果放在书架上很久都没有读,近期正值病毒肆虐,宅在家里没有出门,就花了两天时间看完了它。
这本书的作者原研哉,是日本国际顶级的平面设计师,同时也是无印良品的艺术总监。其实从无印良品产品的设计风格上,已经可以对作者及这本书的风格窥见一斑:整体上以朴素、淡雅、简单为基调,又比较实用。在色调上用了大量的白色和灰色,用时下比较流行的说法,就是“性冷淡风”。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Go in practice》,同一出版社有另一本Go语言的书,叫做《Go in action》,让人感觉奇怪的是:这两本完全不同的书,中文名都叫做《Go语言实战》。这本书并没有对Go语言本身做过多讲解,比如数据类型、分支和循环、map和slice等程序语言基础,而是用了70个实际案例进行讲解。这些案例覆盖了控制台程序、Go 管道的使用、Web编程、REST API编程、异常处理等很多方面,以 问题-->解决方案-->讨论-->代码清单-->代码说明 这样的模式进行讲述。
看到《把时间当作朋友》的书名,以为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然而这不是一本时间管理的书,因为作者认为时间是不能管理的;这也不是一本成功学的书,因为书中很多篇幅在批判庸俗的成功学;这本是一本关于个人成长的书。书的作者曾经是新东方的一位英语老师,书中的内容最早发源于作者的网络博客,因为广受好评,后面就出了实体书。书的关注点可以归结为:如何更好地学习、思考、管理、交流、应用和积累,是作者人生经验的一些总结。
这本书是三体系列的第2本,主要讲了三体危机开始后到200年后的事情。依然是几条主线,作者借这几条线上的人物,讲述了人类面对三体危机时可能做出的选择。全书一共有470页,分为了面壁者、咒语、黑暗森林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差不多150页,几条线上的故事基本没有交集,穿插着讲述。个人觉得如果每个部分再划分成几个小节,看起来应该脉络会更清晰一点。
《浪潮之巅》这本书初版是2011年初版的,到2019年已经到了第4版,更新了6章的内容,并且和作者吴军的另一本书--《硅谷之谜》,进行了合并。因此,这本书分为了上下两册,共有800多页。这本书主要记录了自上世纪50年代开启的计算机革命和信息革命中的“弄潮儿”--美国科技公司的兴衰和起落浮沉。有些公司已经销声匿迹了,比如SUN、网景;有些虽然还在,但已经告别了曾经的高光时刻,比如AT&T、雅虎、摩托罗拉;还有一些,到现在依然叱咤风云,比如苹果、微软和IBM。这些公司大多都耳熟能详,到现在还继续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这本书有2/3的篇幅都在讲这些领袖级的公司是如何产生、发展,遇到了哪些重大的机遇和危机,听上去有点像历史,但作者还试图总结出科技公司发展或衰败的规律。还有1/3作者讲述了有哪些因素促成了这些公司的发展,比如硅谷、风险投资、斯坦福大学等。
高中毕业后我就没有在看过科幻小说了,但这本书实在是太有名了,常年在畅销书上占有一席之地,我不想错过一些口碑极佳的书。而且,在小时候,具体点说,在小学、初中时代也对宇宙和天文学充满兴趣,即便到现在,最喜欢的电影类型依然是科幻类、最喜欢的科普类读书依然是天文和物理,所以就买来读了一下。
三体一共有3册,这是第一本。全书分成了3条主线。一条是汪淼教授,也是读者接触到的第一个角色,以他为线索串联了整个故事中所发生的各种事件。他所处的时间背景是当下,大概是2007年左右;一条是叶文洁,她的故事时间跨度比较大,从60年代的文革时期开始,一直到现代,她才是这本书的主角,三体故事的产生,也是因为她的一次人为操作。她的故事基本上是来源于其他人的转述,或者是本人的自述;还有一条就是“三体”游戏,这一条线作者主要是借游戏这个虚拟世界来描述了书中实际的三体世界应该是什么样的。
“三体”这个单词,本意是指一个天文上的经典问题:三个质量、初始位置和初始速度都是任意的可视为质点的天体,在相互之间万有引力的作用下的运动规律问题。万有引力通常是研究两个物体,而三体是研究三个,当然还有N体。在以前我没有考虑过这个问题,知道看了这本书,然后看了相关的资料,才知道原来3个物体的运动轨迹,根据现有万有引力方程,原来只能求得近似解,而无法精确求解。也就是说:无法预测所有三体问题的轨迹,而只有特定情况下的轨迹(比如说三者的质量相同,且位于特定的初始速度和方向)。
我在几个2019年的年度书单中,都看到了这本书,比如豆瓣的、书单狗的。顺便一提,年度榜单上常见的还有《人生海海》、《82年生的金智英》、《鸟瞰古文明》等几本,我打算后面有时间也阅读一下。
这是一本自传体小说,作者是一位86年出生的美国女性,以第一人称的视角,讲述了从童年一直到当下的生活经历:自己在保守又患有精神疾病的摩门教家庭中成长,童年大部分时间在一个废品处理厂度过,仅接受母亲少量的家庭教育。后面如何通过一个个机缘和努力,进入到杨百翰大学,进而进入剑桥大学,最后获得博士学位的。在这个期间,讲述了家庭的种种意外和不幸,有着暴力倾向又充满控制欲的哥哥,守护丈夫又有点懦弱的母亲等。
这本书的英文名叫做《Educated》,直译过来就是“受过教育的”、“有教养的”,其实就是讲了作者的蜕变过程。这本书很少讲在学业晋升方面作者是如何学习和思考的,因此无法实现通过阅读这本书来提高学习效率,让人感觉作者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赋和高智商。